联系我们:

您的位置: 时光网 > 资讯 > 牙齿松动的原因有哪些?2025牙医揭秘6大主因:牙周炎/矫正不当易致三度松动!

牙齿松动的原因有哪些?2025牙医揭秘6大主因:牙周炎/矫正不当易致三度松动!

发布时间:2025-10-21 11:50:05

阅读:

啃苹果时牙齿突然晃了一下?给孩子剥橘子时发现自己的牙床隐隐作痛?不少人觉得牙齿松动是“老了才会遇到的麻烦”,但门诊数据显示:20 - 30岁因正畸不当导致牙齿松动的年轻人占比已达18%,40岁以上人群中,每3个人就有1个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齿松动!牙齿松动可不是小事,它不仅会让你连排骨、坚果都不敢碰,还可能影响说话漏风、脸型塌陷,甚至引发偏头痛。今天就来揭秘导致牙齿松动的6大“隐形杀手”,不管你是戴牙套的年轻人、操心牙周的中老年人,还是孩子换牙期的家长,看完这篇就能明白:牙齿为什么会松?松了能不能救?以及哪些行为正在悄悄加速你的牙齿脱落!

一、牙齿松动的原因有哪些?6大“隐形杀手”你中招了吗?

1. 牙周炎:80%牙齿松动的“头号元凶”,从刷牙流血到牙齿脱落只需5年

1. 牙周炎:80%牙齿松动的“头号元凶”,从刷牙流血到牙齿脱落只需5年

特别多人觉得“牙龈出血是上火”,殊不知这可能是牙周炎的早期信号。牙周炎就像牙齿周围的“土壤沙漠化”:牙齿周围的牙龈、牙槽骨(相当于牙齿的“地基”)被细菌侵蚀,地基越来越薄,牙齿自然就站不稳了。国内口腔医学会调查显示,牙周炎导致的牙齿松动占所有病例的80%,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,但现在30岁左右的年轻人因为熬夜、奶茶不离手,牙周炎发病年龄已提前到25岁。

实例:55岁的张阿姨退休后迷上跳广场舞,经常和舞伴聚餐吃火锅,但她从不洗牙,觉得“洗牙会把牙洗松”。3年前开始刷牙流血,她以为是“火气重”,随便买了漱口水用。今年吃馒头时门牙突然晃得厉害,去医院检查发现:牙结石已经堆到牙根,牙槽骨吸收了1/2,全口12颗牙中度松动,医生说再晚来半年,这些牙可能就保不住了。

重点提示:牙周炎早期没痛感!等你觉得牙齿松动、咬不动东西时,往往已经发展到中度,牙槽骨一旦吸收就特别难修复,所以每年洗牙1次 + 检查牙周,是预防松动的关键。

2. 正畸不当:年轻人追求“快速变得更美”,小心牙齿被“拉松”

2. 正畸不当:年轻人追求“快速变得更美”,小心牙齿被“拉松”

戴牙套的朋友可能会发现:刚加力后牙齿有点晃,这是正常的生理性松动(牙齿在移动时,周围骨头会轻微吸收再重建)。但如果松动持续2周以上,或咬东西时明显疼痛,就要警惕是不是正畸方案出了问题。门诊中遇到不少年轻人为了“3个月排齐牙齿”选择不正规机构,医生过度拔牙、施加过大力度,导致牙根吸收,牙齿还没排齐就松了。

实例:23岁的小林在某网红诊所做隐形矫正,医生说“不拔牙也能内收10mm”。戴了半年牙套后,她发现前门牙晃得厉害,啃玉米时甚至有“要掉下来”的感觉。拍牙片显示:牙根比矫正前短了1/3,这是典型的“过度加力导致牙根吸收”,末尾不得不拆除牙套,做牙周夹板固定,变得更美不成反而差点丢了牙。

正畸避坑点:正规矫正中,牙齿每月移动不超过1mm,松动幅度不会超过1mm(用手指轻推几乎感觉不到)。如果医生说“1年就能完成别人2年的疗程”,一定要多问一句:“牙根吸收风险有多大?”

3. 咬合异常:长期“磨牙、紧咬牙”,牙齿在悄悄“撞松”

3. 咬合异常:长期“磨牙、紧咬牙”,牙齿在悄悄“撞松”

你有没有晚上睡觉磨牙的习惯?或者压力大时不自觉咬紧牙关?这些行为看似 harmless,实则像“每天用锤子敲牙齿”。正常咬合时,牙齿受力均匀;但磨牙、紧咬牙时,牙齿会受到额外的侧向力,时间长了,牙槽骨会被“震松”,就像你反复摇晃桌子,桌腿迟早会松动。门诊数据显示,长期磨牙的人,牙齿松动风险比普通人高2.3倍。

实例:35岁的程序员王先生,因为项目赶工经常熬夜,晚上磨牙重度到妻子都能听到“咯吱咯吱”声。最近他发现右边后槽牙一咬硬东西就疼,还晃悠悠的。检查发现:那颗牙颊舌向松动达2mm(二度松动),牙龈红肿,这是典型的“咬合创伤”。医生给他做了咬合调整,并建议睡前戴磨牙垫,3个月后牙齿才稳固下来。

自查方法:对着镜子咬紧后牙,观察上下牙是否对齐(正常是上牙稍微盖住下牙);如果经常咬到颊黏膜,或早上醒来太阳穴疼,可能就是咬合异常,及时找牙医调整。

4. 龋齿(蛀牙):从“小黑点”到“松动牙”,细菌在悄悄“蛀空牙根”

4. 龋齿(蛀牙):从“小黑点”到“松动牙”,细菌在悄悄“蛀空牙根”

特别多人以为蛀牙只会疼,其实重度的蛀牙会“烂到牙根”。细菌从牙表面的小黑点开始,慢慢腐蚀到牙本质、牙髓,再往下破坏牙根周围的骨头(根尖周炎),就像树根被蛀空,树自然会倒。尤其是孩子乳牙蛀牙,如果不及时补,可能会影响恒牙发育,导致恒牙萌出后松动。

实例:7岁的童童爱吃糖果,妈妈发现他门牙有个小黑点,但觉得“换牙后就好了”没管。半年后童童喊牙疼,牙龈肿了个包,一碰门牙就晃。检查发现:蛀牙已经烂到牙根,根尖周炎导致牙槽骨吸收,恒牙胚都受到影响。医生只好做根管治疗保住乳牙,否则恒牙可能长歪或松动。

家长注意:孩子乳牙蛀牙别等换牙!乳牙牙根和恒牙胚挨着,蛀牙感染会影响恒牙发育,建议每3个月检查一次牙齿,发现小黑点及时补,别让“小问题”拖成牙齿松动。

5. 外伤:运动、咬硬物“突袭”,牙齿可能“当场晃悠”

5. 外伤:运动、咬硬物“突袭”,牙齿可能“当场晃悠”

打篮球时被撞、啃排骨时咬到石子、甚至摔倒时脸着地,都可能导致牙齿外伤松动。外伤导致的松动分两种:一种是牙齿轻微移位(比如撞歪了但没掉),另一种是牙根折断(这种情况比较重度,可能需要拔牙)。不管哪种,受伤后30分钟内是黄金处理期,及时复位固定,牙齿保住的概率能提高60%。

实例:12岁的小明打篮球时被同学撞到嘴,前门牙当场晃得厉害,还有点歪。家长赶紧带他去医院,医生用手法把牙齿推回原位,再用树脂夹板固定在旁边的牙上。2周后复查,牙齿已经稳固,医生说再晚来1小时,牙根可能缺血坏死,就得拔了。

外伤急救口诀:牙齿撞松别乱动,轻轻推回原位;如果牙齿掉了,捏住牙冠(别碰牙根),用生理盐水冲干净后塞回牙窝,或泡在牛奶里,30分钟内到医院!

6. 牙龈清洁不到位:“每天刷牙还不够”,这些死角藏着“松动隐患”

6. 牙龈清洁不到位:“每天刷牙还不够”,这些死角藏着“松动隐患”

你以为每天刷牙2次就够了?其实特别多人刷牙方法不对:横着刷、时间不够(少于2分钟)、没刷到牙齿内侧,导致牙龈边缘堆积食物残渣,慢慢形成牙结石。牙结石就像“小石头”压在牙龈上,会刺激牙龈发炎、萎缩,牙根暴露后,牙齿自然就松了。研究显示,只刷牙不洗牙的人,3年后牙龈萎缩概率达45%,而正确刷牙 + 用牙线的人,牙龈健康率能提高70%。

实例:28岁的小周每天早晚刷牙,但他从不洗牙,也不用牙线。最近他发现牙齿间的缝隙越来越大,吃韭菜总会塞牙,照镜子一看:牙龈已经退缩到牙根,下前牙用手指轻轻一推就晃。医生检查发现,他的牙缝里全是牙结石,牙龈红肿出血,这是典型的“清洁不到位导致的牙周炎早期”。

正确刷牙法:用巴氏刷牙法(牙刷45度角对着牙龈缘,小幅度震颤),每次刷3分钟,每天用牙线清理牙缝1次,定期洗牙(健康人半年1次,牙周病患者3个月1次),别让“偷懒”毁掉你的牙齿!

二、不同人群牙齿松动的危险信号:别等“晃得厉害”才重视!

二、不同人群牙齿松动的危险信号:别等“晃得厉害”才重视!

牙齿松动不是“一刀切”的问题,不同年龄段、不同生活习惯的人,松动的原因和信号都不一样。学会识别自己的“专属预警”,才能早发现早处理。

1. 20 - 30岁年轻人:正畸期牙齿松动,记住“2周红线”

1. 20 - 30岁年轻人:正畸期牙齿松动,记住“2周红线”

戴牙套的朋友注意:加力后1 - 3天牙齿轻微晃、咬东西无力,是正常的(牙齿在移动)。但如果超过2周还松动,或咬软面包都疼,一定要及时联系医生!另外,突然停药的甲亢患者也要警惕:甲亢会加速骨代谢,导致牙槽骨吸收,牙齿可能莫名其妙松动。

2. 40 - 60岁中年人:“刷牙流血 + 口臭” = 牙周炎敲门砖

2. 40 - 60岁中年人:“刷牙流血 + 口臭” = 牙周炎敲门砖

这个年龄段的人应酬多、压力大,烟酒不离手,是牙周炎的“重灾区”。如果你发现早上刷牙时牙刷上有血,或和人说话时对方下意识捂鼻子,别以为是“上火”,这特别可能是牙结石刺激牙龈发炎的信号。数据显示,40岁以上人群中,每5年牙槽骨会吸收0.5 - 1mm,如果不及时治疗,10年后牙齿就可能松动。

3. 60岁以上老年人:“吃软饭也塞牙”?可能是牙槽骨“变薄”了

3. 60岁以上老年人:“吃软饭也塞牙”?可能是牙槽骨“变薄”了

特别多老人觉得“老了掉牙是正常的”,其实80%的老年牙齿松动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!如果发现吃豆腐都塞牙,或牙齿越来越“长”(牙龈萎缩导致牙根暴露),别拖着!及时做牙周治疗 + 夹板固定,大部分牙齿能修复稳固。门诊中,70岁的赵大爷通过牙周治疗和长久性夹板固定,现在不仅能啃苹果,还能吃红烧排骨呢!

4. 儿童换牙期:乳牙松动,“这3种情况别乱拔”

4. 儿童换牙期:乳牙松动,“这3种情况别乱拔”

孩子6 - 12岁换牙时,乳牙松动是正常的,但家长别盲目动手拔!如果恒牙已经长出来(双排牙),乳牙松动明显,可以轻轻拔掉;如果恒牙没萌出,乳牙只是轻微晃,千万别硬拔,否则可能损伤恒牙胚。另外,乳牙松动 + 牙龈肿包,可能是根尖周炎,需要医生处理,不能自己拔!

三、牙齿松动了,留还是拔?3步判断标准(牙医不会告诉你的细节)

三、牙齿松动了,留还是拔?3步判断标准(牙医不会告诉你的细节)

特别多人牙齿松动后纠结:“拔了怕疼,留着又没用”,其实牙医判断“留还是拔”有明确标准,自己在家也能初步判断。

第一步:看松动幅度,1mm是“分水岭”

第一步:看松动幅度,1mm是“分水岭”

用洗干净的食指轻轻推牙齿(别太用力):晃动幅度<1mm(一度松动),比如只有左右晃,上下不晃,这种情况基本能留;1 - 2mm(二度松动),左右、前后都晃,但幅度不大,通过治疗 + 固定可能保住;>2mm(三度松动),上下左右都晃,甚至能感觉到牙齿“要掉下来”,这种情况如果牙槽骨吸收重度,可能需要拔。

第二步:拍牙片看“牙根地基”,吸收多少决定能不能留

第二步:拍牙片看“牙根地基”,吸收多少决定能不能留

牙齿能不能留,关键看“牙根周围的骨头还剩多少”。拍牙片后,如果牙槽骨吸收<½,说明地基还在,通过牙周治疗 + 夹板固定,牙齿能重新稳固;如果吸收>⅔,牙根大部分暴露,就像树根只剩一点点扎在土里,再怎么固定也站不稳,建议拔掉后做种植牙或假牙。

第三步:结合全身健康,糖尿病、心脏病患者拔牙要“谨慎”

第三步:结合全身健康,糖尿病、心脏病患者拔牙要“谨慎”

老年人如果有糖尿病,血糖没控制好(空腹血糖>8mmol/L),拔牙后容易感染,建议先控制血糖再处理;心脏病患者拔牙前要告诉医生吃的什么药(比如抗凝药),避免出血不止。所以牙齿松动别自己决定,先到正规医院做检查,医生会结合你的身体情况制定方案。

四、总结:牙齿松动不是“老了就该掉”,早发现早救牙!

四、总结:牙齿松动不是“老了就该掉”,早发现早救牙!

牙齿松动的原因有特别多:牙周炎、正畸不当、咬合异常、龋齿、外伤、清洁不到位……不管是20岁的年轻人还是70岁的老人,牙齿松动都不是小事,它不仅影响吃饭、说话,还可能导致脸型塌陷、营养不良。记住:一度松动通过治疗能保住,二度松动及时干预能修复,三度松动别拖延

如果你发现牙齿晃动、刷牙流血、咬东西无力,别自己百度“偏方”,也别等“晃得更厉害”才去医院。现在点击下方链接,免费预约口腔检查,让医生帮你判断松动原因和治疗方案,别让一颗松动牙,影响你享受美食的幸福感!

口腔

点评

看看其他人的评价(0)

优惠

更多>

美容

更多>